竹書紀年架空歷史、歷史、戰爭_精彩閲讀_最新章節全文免費閲讀

時間:2017-10-29 23:22 /現代言情 / 編輯:阿毛
小説主人公是竹書,索隱,十一年的小説是《竹書紀年》,是作者佚名寫的一本爭霸流、帝王、架空歷史風格的小説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案:《史記·魏世家》所引,諸本作‘濁陽’,婿本南化本、伊佐早謙藏本所據古鈔校記作‘濁澤’(見

竹書紀年

小説年代: 古代

作品主角:竹書索隱十一年惠成王

更新時間:10-03 18:11:31

《竹書紀年》在線閲讀

《竹書紀年》精彩預覽

案:《史記·魏世家》所引,諸本作‘濁陽’,婿本南化本、伊佐早謙藏本所據古鈔校記作‘濁澤’(見澤利忠《史記會注考證校補》卷四四頁一二),從之。《史記·魏世家》亦作‘濁澤’。《經注》所引‘伐我葵’,酈元並引‘司馬彪《郡國志》“山陽有鄈城”’為證。今《續漢書·郡國志》作山陽有‘蔡城’,劉昭注:‘蔡叔邑’,則顯非誤字,與《魏世家》索隱所引‘取蔡’。此亦《紀年》和嶠、荀勖本與束皙本之異。蓋山陽之古城或作‘葵’或作‘蔡’,古文二字形近,釋《紀年》者因一釋‘葵’,一釋‘蔡’,兩本皆流傳,故一本作‘葵’,一本作‘蔡’。(‘葵’、‘蔡’之異,反映在續漢書·郡國志》上亦一本作‘鄈’,一本作‘蔡’,其為司馬彪書先之異,抑傳錄者各據所知以改,今已不詳,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此異文。)《輯校》雲:‘索隱引作“蔡”乃字之誤’,非是。趙成侯名‘種’,見《史記·趙世家》,《世本》亦云:‘成侯名種’(《史記·魏世家》索隱引),與《魏世家》索隱所引《紀年》,而《經注》引《紀年》作‘偃’,或為二名。

《史記·魏世家》:‘惠王元年。初,武侯卒也,子罃(詩銘案:即惠王。)與公中緩爭為太子,公孫頎自宋入趙,自趙入韓,謂韓懿侯曰:“魏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,君亦聞之乎?今魏罃得王錯,挾上,固半國也,因而除之,破魏必矣,不可失也。”懿侯説,乃與趙成侯軍,並兵以伐魏。戰於濁澤,魏氏大敗,魏君圍。’《趙世家》:‘(成侯)六年,伐魏,敗欌澤,圍魏惠王。’欌音濁,欌澤即濁澤。此與《紀年》所記為一事,所謂‘惠成王伐趙,圍濁澤’,即惠成王被圍於濁澤,與《魏世家》、《趙世家》

[二五]《竹書紀年》曰:梁惠成王元年,鄴師敗邯鄲師於平陽。《經·濁漳注》

《竹書紀年》雲:梁惠成王敗邯鄲之師於平陽。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五五相州臨漳縣

案:雷學淇《竹書紀年義證》卷三六雲:‘平陽乃近鄴地名,蓋韓以少卒夜去,而邯鄲之師亦取於鄴而歸,鄴之守令要而擊之,故敗之於平陽。《漢書·郡國志》雲:“鄴有平陽城。”《經·濁漳注》雲:“漳又逕平陽城北。”’

[二六]《竹書紀年》:梁惠成王二年,齊田壽率師伐趙,圍觀,觀降。《經·河注》

案:永樂大典本、朱謀□本皆作‘伐趙’,趙一清、戴震校本改為‘伐我’。戴校雲:‘案近刻訛作“趙”’,所據實今本《紀年》。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亦從趙、戴校本作‘伐我’。《訂補》雲:‘案《史記·六國表》魏表:“惠王三年,齊伐我觀津。”齊表:“威王十一年,伐魏取觀。”今本《紀年》與《史記》,諸家皆據之。然《紀年》異於《史記》者甚多,似以不改字為是。’《訂補》所引《路史·國名紀》丁注,見本書附錄。

[二七]徐廣曰:《及冢紀年》:惠王二年,魏大夫王錯出奔韓也。《史記·魏世家》集解

案:《呂氏秋·見》:‘吳起治西河之外,王錯譖之於魏武侯。’《觀表》同。《國策·魏策一》有‘王鍾’,‘鍾’,一作‘錯’。引《史記·魏世家》:‘今魏罃得王錯,挾上,固半國也。’皆當為此魏大夫王錯。錯本罃,其‘出奔韓’之故未詳。或説《魏世家》之‘得’當訓為‘失’,古得失互訓,則‘得王錯’當為魏罃失王錯,致王錯挾上半國之降韓與罃為敵,牽《史記》、《紀年》,文字亦扞格難通,似迂曲。

[二八]《竹書紀年》曰:梁惠成王三年,鄭城邢丘。《經·濟注》

[二九]《竹書紀年》:梁惠成王三年,秦子向命為藍君。《經·渭注》

《竹書紀年》雲:惠王命秦子向為藍田君。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二六雍州田縣

《竹書紀年》曰:梁惠成王命太子向為藍田君。

安志》卷一六藍田縣

案:陳逢衡《竹書紀年集證》卷四五雲:‘藍為秦地,魏不得命太子往為藍君也。當是“秦”與“泰”近,而“泰”又與“太”通,故《安志》引《紀年》訛為梁惠成王命太子向耳。’《訂補》所引《路史·國名紀》己,見本書附錄。

[三0]《竹書紀年》:梁惠成王四年,河赤於龍門三婿。《經·河注》

[三一]《竹書紀年》:梁惠成王五年,公子景賈率師伐鄭,韓明戰於陽,我師敗逋澤北。《經·濟注》

案: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皆作‘我師敗逋’,今本《紀年》同,疑皆誤讀《經注》所致。或謂《經注》此文上下不言有藪澤,以‘澤北’屬下無主名。案‘逋澤’即‘圃田澤’,《經·渠注》雲:‘(渠)歷中牟縣之圃田澤。’所引《紀年》亦有‘入河於甫田’、‘以行圃田之’等文(見下),皆可為證。昔人習見《紀年》所記戰役常有‘敗逋’之語,因改‘甫’或‘圃’為‘逋’。圃田澤在濁澤之北,地理亦

楊守敬《經註疏》卷八雲:‘《箋》曰:謝雲“陽”一作“韓”。守敬按:今本《竹書》作戰於韓。徐文靖謂《經注》戰於陽,當是濮陽,而今本戰於韓,蓋濮陽本衞地,至是屬之韓也。餘謂酈氏所見《竹書》必是濮陽,故引證於此,若是韓字,非其引書之旨。’是。

雷學淇《竹書紀年義證》卷四0雲:‘韓明疑即韓朋,字相似,故誤。明乃韓之公族,氏公仲名朋,相宣王者也。’《訂補》亦云:‘案“明”字疑為“朋”之誤,韓朋見《戰國策·韓策》,即公仲,《韓非子·十過篇》作公仲朋,《史記·田敬仲完世家》作韓憑。“憑”、“朋”聲近,通。又按韓朋見於《戰國策》及《史記·韓世家》,在韓宣惠王、襄王之時。《濟注》又引“今王七年,韓明帥師伐襄邱”。當韓宣惠王之二十一年,與《史記》、《國策》相,距此五十四年;《韓世家》襄王十二年,公仲尚在,則距此又六十六年,恐無此壽。疑此“惠王五年”或是“五年”之誤。’黃丕烈覆刻宋姚氏本《國策》作‘公仲明’、‘韓明’,黃氏校勘札記雲:‘鮑改“明”作“朋”。’是作‘朋’者為鮑彪校注本所改。一九七三年湖南沙馬王堆所出帛書《戰國從橫家書·公仲倗謂韓王章》作‘韓傰’、‘公仲倗’。

[三二]《竹書紀年》: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,徙邦於大梁。《經·渠注》

《汲冢紀年》曰:梁惠王九年四月甲寅,徙都大梁也。《史記·魏世家》集解

臣瓚曰:……《汲郡古文》雲:惠王之六年,自安邑遷於大梁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注

《紀年》以為惠王九年。《史記·魏世家》索隱

《汲冢紀年》雲: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,徙都大梁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正義

案:《經注》所引,永樂大典本作‘徙邦’,戴震校本改‘邦’為‘都’,今本顯王四年亦作‘邦’,所據與大典本。(所據今本為明天一閣本,王國維《疏證》作‘都’。)《史記·魏世家》:‘惠王三十一年,徙治大梁。’此説之誤,昔人考辨甚明。然《紀年》所記雖可信,亦有‘六年’、‘九年’之異。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列於六年,雷學淇《考訂竹書紀年》卷六列於九年。《經注》、《史記》集解所引皆有‘四月甲寅’之語,或據此推算,惠王六年夏正四月丙午朔,九婿甲寅,與《經注》所引;至九年四月己未朔,是月有甲子、甲戌、甲申而無甲寅。共和以年曆較明,《紀年》用夏正,杜預《秋經傳集解序》已指出,似屬可信。現列於六年。

惠王遷梁以稱梁,載籍仍梁、魏並用,金文則稱梁,如《樑上官鼎》(《三代吉金文存》二·五三)、《梁廿又七年鼎》(同上三四三),所鑄布幣,文為‘梁充釿五十二尚鑹’、‘梁充釿金尚鑹’、‘梁半尚二金尚鑹’(見《兩週金文辭大系》考釋卷首圖六),亦皆稱梁,似尚未見稱魏者。

[三三]臣瓚曰:《汲郡古文》: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。《漢書·地理志》注

臣瓚案:《汲郡古文》: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。《左傳·哀公十四年》正義

臣瓚曰:《汲郡古文》: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。《太平御覽》卷一五八州郡部

《竹書紀年》雲: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。《輿地廣記》卷五東京開封縣

案:《訂補》所引《路史·國名紀》甲注,見本書附錄。《存真》列於梁惠成王六年徙都大梁之,作‘王發蓬忌之藪以賜民’。《輯校》附於‘無年世可系者’,作‘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’。今本《紀年》繫於周顯王四年‘徙邦於大梁’條,《存真》據此。雷學淇《考訂竹書紀年》卷六亦列於徙都大梁之,唯雷氏以徙都在九年,以此與遷都有關,因列入該年。現姑列於‘徙邦於大梁’條

《漢書·地理志》:‘(河南郡)開封,逢池在東北,或曰宋之逢澤也。’注:‘臣瓚曰:《汲郡古文》: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,今浚儀有蓬陂忌澤是也。’雷學淇《竹書紀年義證》卷三六雲:‘逢忌之藪一名逢澤,此乃圃田之餘波,被於梁城東北者,非宋之逢澤矣。《秦本紀》集解引徐廣《音義》雲:“開封東北有逢澤。”正義引《括地誌》雲:“逢澤一名逢池,在汴州浚儀縣東南十四里。”’本條或引作‘發’,或引作‘廢’,聲同相通。

[三四]王劭案《紀年》雲:齊桓公十一年弒其君。《史記·田敬仲完世家》索隱

案:《存真》列於七年,《輯校》列於八年,應在惠成王六年。

[三五]《紀年》雲:……十二年,寺區思弒其君莽安,次無顓立。《史記·越世家》索隱

案:《越世家》索隱引樂資雲‘號曰無顓’,當出其所為《傳》,亦本《紀年》。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列於梁惠成王六年,應為七年。《訂補》所引《路史·紀》卷一三注,見本書附錄。

[三六]《紀年》曰:惠成王七年,雨碧於郢。《太平御覽》卷八0九珍

《紀年》曰:惠成王七年,雨碧於郢。《廣韻》卷五(二十二昔)

案: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所引《路史·發揮》卷二,見本書附錄。

[三七]《紀年》曰:梁惠成王七年,地忽十丈有餘,高尺半。《太平御覽》卷八八0咎徵部

[三八]《竹書紀年》曰:梁惠成王八年,惠成王伐邯鄲,取列人。《經·濁漳主》

[三九]《竹書紀年》曰:梁惠成王八年,伐邯鄲,取肥。《經·濁漳注》

[四0]《紀年書》曰:惠成王八年,雨黍。《太平御覽》卷八四二百穀部

案:《御覽》卷八七七引《史記》曰:‘梁惠成王八年,雨黍於齊。’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皆以為即《紀年》,誤,詳本書附錄。

[四一]《竹書紀年》曰:梁惠成王九年,與邯鄲榆次、陽邑。《經·洞過注》

[四二]《竹書紀年》曰:梁惠王九年,晉取泫氏。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六三州郡部

《竹書紀年》謂:梁惠王九年,晉取泫氏縣。《太平寰宇記》卷四四澤州高平縣

案: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所引《路史·國名紀》己,見本書附錄。《訂補》雲:‘案萬廷蘭刻本《寰宇記》有“晉烈公元年,趙獻子城泫氏”,而無此條,或別本《寰宇記》有之。’案清隆樂氏本、金陵書局本皆有此條,《存真》、《輯校》入輯。

(19 / 55)
竹書紀年

竹書紀年

作者:佚名 類型:現代言情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